浸渗加工(又称渗透密封)是通过真空加压等方式将浸渗剂(如树脂、无机硅酸盐等)渗入产品微孔、裂纹中,经固化后实现密封、补强的工艺,常用于铸件、粉末冶金件等带微小缺陷的产品。其加工后的产品存放条件需围绕保护浸渗层稳定性、防止二次污染、避免物理损伤等核心目标制定,具体如下:
一、环境温湿度控制
温度:
存放环境温度需稳定,建议控制在15-30℃。
避免高温(>40℃):高温可能导致浸渗剂(尤其是有机树脂类)加速老化、性能退化(如密封性下降、脆性增加),尤其对未完全固化的产品,高温可能引发二次固化收缩,产生新的微缝。
避免低温(<0℃):低温可能使浸渗层因材料收缩产生应力,尤其无机浸渗剂(如硅酸盐)可能因冻融循环出现开裂;同时低温高湿环境易导致产品表面结露,引发基材锈蚀。
湿度:
相对湿度建议保持在40%-60%,需避免潮湿(>70%)或极端干燥(<30%)。
潮湿环境易导致产品基材(如铸铁、铝合金)生锈,锈蚀产物可能破坏浸渗层与基材的结合力;若产品后续需喷漆、电镀等处理,锈蚀还会影响表面处理质量。
极端干燥环境可能使有机浸渗剂因水分流失出现龟裂,尤其对于薄壁件或复杂结构件,易因内外湿度差产生应力开裂。
二、清洁与防污染
存放空间洁净:
存放区域需保持清洁,避免粉尘、油污、腐蚀性气体(如酸雾、氨气)污染。
粉尘附着在产品表面,可能堵塞已密封的微孔(尤其精密件),或在后续装配中造成磨损;
油污会影响产品后续加工(如焊接、涂装)的结合力,若浸渗层接触油污,可能因溶胀导致密封失效;
腐蚀性气体(常见于化工车间附近)会侵蚀产品基材和浸渗层,尤其对钢铁件,可能引发点蚀,破坏密封效果。
隔离防护:
产品需与地面、墙面保持距离(建议≥30cm),避免直接接触潮湿墙面或地面;可使用洁净的托盘、货架存放,托盘需定期清洁,避免残留油污、水分。
三、堆放方式与物理保护
避免受力变形:
堆叠高度需合理,根据产品材质和结构承重能力确定(如铸铁件堆叠不超过5层,铝合金薄壁件不超过3层),避免底层产品因长期受压变形,导致浸渗层开裂。
异形件、精密件需单独存放,使用专用工装或缓冲材料(如EPE珍珠棉)分隔,防止相互碰撞、挤压造成机械损伤(如边角磕碰导致浸渗层脱落)。
防止磕碰与划伤:
产品表面(尤其浸渗层覆盖区域)需避免尖锐物体划伤,若浸渗层被划破,可能暴露基材微孔,失去密封作用。对于需长期存放的产品,可覆盖防尘布(透气型,避免产生冷凝水)或使用密封袋(仅适用于短期存放,需确保内部干燥)。
四、特殊材质产品的针对性要求
金属件:
需重点防腐蚀,若存放周期超过3个月,可对产品非工作面喷涂薄层防锈油(注意避开浸渗密封面,防止油污渗入影响密封性),或使用气相防锈纸包裹。
塑料件/复合材料件:
需避免阳光直射(紫外线会加速塑料老化和浸渗剂降解),存放于避光仓库;同时远离有机溶剂(如酒精、丙酮),防止浸渗层被溶解。
高压密封要求的产品(如液压阀、泵体):
存放前需确认浸渗层完全固化(按工艺要求放置足够固化时间),并单独标识“密封件”,避免与非密封件混放造成误用;建议每3个月抽样进行气密性检测(如加压试漏),确保密封性能未失效。
五、存放周期与定期检查
短期存放(<1个月):
只需保持环境清洁、干燥,每周抽查表面是否有锈蚀、污染即可。
中期存放(1-6个月):
每月检查一次,重点查看:
产品表面是否生锈、浸渗层是否有龟裂;
堆放是否歪斜,有无变形风险;
环境温湿度是否在规定范围。
长期存放(>6个月):
每2周检查一次,对金属件重新涂抹防锈剂,对密封要求高的产品重新进行密封性抽检,确保使用时性能达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