浸渗设备作为处理铸件、粉末冶金件等多孔材料泄漏问题的关键设备,其核心部件(如浸渗罐、管路、阀门、密封圈)长期接触水基或溶剂型浸渗剂(部分含酸、碱、有机溶剂),极易发生腐蚀,进而导致设备泄漏、寿命缩短甚至影响浸渗效果。以下是浸渗设备防腐蚀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及针对性解决办法:
一、常见问题一:浸渗罐内壁局部腐蚀(点蚀、焊缝腐蚀)
问题表现
浸渗罐作为核心承压容器,内壁常出现点状锈斑(点蚀),尤其在焊缝、边角等应力集中部位,易形成沿焊缝的线性腐蚀,严重时会穿透罐壁导致浸渗剂泄漏,影响设备密封性和安全性。
产生原因
浸渗剂中残留的微量酸/碱(如部分水基浸渗剂为调节pH值添加的有机酸)与罐壁金属(多为碳钢、不锈钢)发生电化学腐蚀,尤其罐内局部积水、浸渗剂残留时,腐蚀加剧;
焊缝处金属组织不均匀、应力集中,且焊接过程中若未做钝化处理,易成为腐蚀“薄弱点”;
不锈钢罐长期接触含氯离子的浸渗剂(如部分溶剂型浸渗剂含氯代烃),引发晶间腐蚀。
解决办法
材质升级与预处理:新制或更换浸渗罐时,优先选用耐蚀性更强的材质,如316L不锈钢(抗氯离子腐蚀能力优于304不锈钢);罐内壁及焊缝需做抛光处理(粗糙度Ra≤0.8μm),减少浸渗剂残留附着点;焊接后必须进行整体钝化处理(如用5%-10%硝酸溶液浸泡20-30分钟),修复焊缝钝化膜。
日常使用防护:每次浸渗作业结束后,用清水彻底冲洗罐内壁,清除残留浸渗剂,尤其需清理焊缝、边角处的积液;若长期停用,需在罐内涂刷薄层耐蚀防锈油(如硬膜防锈油),并保持罐内干燥。
腐蚀修复:发现局部点蚀时,先用砂纸打磨去除锈斑,露出新鲜金属面,再用专用不锈钢钝化膏涂抹修复;若焊缝腐蚀较严重,需由专业人员补焊后重新钝化,禁止未经处理直接继续使用。
二、常见问题二:管路与阀门堵塞式腐蚀(内壁结垢、阀芯卡滞)
问题表现
浸渗设备的浸渗剂输送管路(如不锈钢管、PVC管)、控制阀门(如球阀、截止阀)内壁易形成腐蚀产物堆积(如锈垢、浸渗剂固化物),导致管路堵塞、阀门开关卡滞,影响浸渗剂输送效率,甚至损坏阀门密封件。
产生原因
浸渗剂在管路内长期静置(如设备停机后未排空管路),其中的活性成分(如树脂、固化剂)与管路金属反应,或因温度变化固化附着在内壁;
水基浸渗剂中的杂质(如铸件碎屑、未溶解的添加剂)随流体流动时,在管路转弯、阀门阀芯处沉积,与腐蚀产物结合形成坚硬垢层;
阀门阀芯、密封圈材质与浸渗剂不兼容(如普通橡胶密封圈接触溶剂型浸渗剂时溶胀、老化),导致密封失效,浸渗剂泄漏后加剧阀芯腐蚀。
解决办法
管路设计与材质适配:优化管路布局,减少直角转弯、死区,便于流体顺畅流动;输送溶剂型浸渗剂时,管路优先选用耐溶剂的PPH管、PVDF管,避免使用普通PVC管(易被溶剂腐蚀);阀门阀芯选用316L不锈钢,密封圈选用氟橡胶(耐酸、碱、溶剂性能优异)。
定期清洗与排空:每次作业结束后,必须用配套的清洗剂(如水基浸渗剂用清水,溶剂型浸渗剂用专用稀释剂)冲洗管路和阀门,确保无残留;设备停机超过24小时时,需彻底排空管路内的浸渗剂,关闭阀门后在阀芯处涂抹少量与浸渗剂兼容的润滑脂(如氟素润滑脂)。
堵塞处理:若管路轻微堵塞,可通过反向通入压缩空气(配合清洗剂)吹扫;严重堵塞时,需拆卸管路分段清理,用专用管道刷去除内壁垢层;阀门卡滞时,拆解阀芯后用清洗剂浸泡,清除腐蚀产物和固化物,检查密封圈是否老化,老化需及时更换。
三、常见问题三:密封圈、密封垫老化腐蚀(溶胀、开裂、渗漏)
问题表现
浸渗罐罐门密封圈、管路接头密封垫、阀门密封件等易出现溶胀变形、表面开裂、弹性下降等问题,导致设备密封性下降,浸渗剂泄漏(如罐门边缘渗漏、接头处滴漏),不仅浪费浸渗剂,还会腐蚀设备外表面及周边环境。
产生原因
密封件材质与浸渗剂类型不匹配:如丁腈橡胶密封圈接触强溶剂(如丙酮、甲苯类浸渗剂)时,会因溶剂渗透发生溶胀;普通橡胶接触酸性浸渗剂时,会被腐蚀导致弹性丧失。
长期处于高温环境:部分浸渗工艺需加热(如热固化浸渗),密封件长期受高温烘烤(如温度>80℃),易加速老化、变硬开裂。
安装不当:密封件安装时被划伤、挤压变形,或未完全贴合密封面,导致局部受力不均,优先发生腐蚀泄漏。
解决办法
精准匹配密封件材质:根据浸渗剂类型选择兼容的密封材料,例如:
水基浸渗剂:可选用丁腈橡胶、三元乙丙橡胶(EPDM);
溶剂型浸渗剂:必须选用氟橡胶(FKM)、全氟醚橡胶(FFKM);
高温浸渗工艺(>100℃):选用硅橡胶或氟橡胶(耐高温性能优异)。
规范安装与定期更换:安装密封件前,清理密封面的杂质、腐蚀产物,确保表面平整;密封圈安装时避免拉伸过度或划伤,罐门密封圈需均匀压紧(避免局部过紧导致变形);制定密封件更换周期(如普通工况下每3-6个月更换一次,恶劣工况下每1-2个月检查,老化即更换),避免超期使用。
泄漏应急处理:发现密封件渗漏时,立即停机,更换受损密封件;若暂时无法更换,可在密封面涂抹少量耐蚀密封胶(如聚四氟乙烯密封胶)临时封堵,但需在24小时内完成正式更换,防止密封胶与浸渗剂反应失效。
四、常见问题四:电气控制系统腐蚀(接线端子氧化、传感器失效)
问题表现
浸渗设备的电气控制柜(含PLC、接触器、接线端子)、液位传感器、温度传感器等,长期处于含浸渗剂挥发物、潮湿的环境中,易出现接线端子氧化生锈、传感器探头腐蚀,导致电气接触不良、信号漂移,甚至设备误动作(如温度显示异常、浸渗罐无法加压)。
产生原因
浸渗剂挥发物扩散:溶剂型浸渗剂易挥发,若设备无良好通风,挥发的有机溶剂会进入电气柜,与金属端子反应导致氧化;水基浸渗剂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水汽,会使柜内湿度升高,引发端子锈蚀。
传感器探头直接接触浸渗剂:液位传感器、温度传感器若安装位置不当,探头长期浸泡在浸渗剂中,或被腐蚀产物覆盖,会导致检测精度下降甚至失效。
解决办法
环境控制与防护:在浸渗设备周边安装强制通风装置(如排气扇),及时排出浸渗剂挥发物和水汽;电气控制柜选用IP54及以上防护等级,柜内安装除湿机或干燥剂(如可重复使用的硅胶干燥剂),定期检查并更换;控制柜远离浸渗罐泄漏点,避免浸渗剂直接溅入。
传感器选型与安装:选用耐蚀性强的传感器,如液位传感器选用316L不锈钢探头,温度传感器选用聚四氟乙烯涂层探头;传感器安装时,尽量避免探头直接浸泡在浸渗剂中(可采用非接触式检测或间接测量),若必须接触,需定期拆卸探头,用清洗剂清理表面腐蚀产物和残留浸渗剂。
电气部件维护:每月打开电气控制柜,用干燥毛刷清理灰尘,检查接线端子有无氧化(若有氧化,用细砂纸打磨后涂抹导电膏);每季度用摇表测量电气回路绝缘电阻,确保绝缘值符合标准(动力回路≥1MΩ,控制回路≥0.5MΩ),防止因腐蚀导致短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