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新闻中心 > 在低温环境下浸渗加工的注意事项有哪些?
在低温环境下浸渗加工的注意事项有哪些?
时间:2025-11-20 14:13 点击次数:
    浸渗加工在低温环境下易出现胶液流动性下降、固化不完全、密封性能失效、工件锈蚀等问题,需围绕“环境控制、胶液适配、工艺参数调整、工件防护、设备维护”五大核心维度制定专项措施,确保浸渗质量达标,具体如下:
    一、环境控制:基础保障措施
    1.作业区域温度管控
    核心要求:将浸渗车间温度稳定在5-15℃(最低不低于0℃),避免温度波动过大(单日温差≤5℃)。
    实现方式:
    加装保温设施:车间墙面、门窗加装保温棉,地面铺设保温层,减少热量流失;必要时搭建密闭保温棚,集中供暖。
    加热设备选型:使用工业暖风机、电热油汀等加热设备(禁止使用明火加热,避免引燃浸渗胶挥发气体),温度均匀分布,无局部高温或低温死角。
    温度监测:在车间不同区域(胶液储存区、浸渗槽旁、固化区)放置温度计,每2小时记录一次温度,确保符合要求。
    2.湿度与通风控制
    湿度要求:相对湿度≤60%,避免高湿导致工件表面凝露、胶液吸潮。
    控制措施:
    加装除湿机:根据车间面积配置足量工业除湿机,每日定时排水,保持空气干燥。
    通风规范: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,每日通风2次(每次30分钟),避免浸渗胶挥发气体积聚;通风时关闭加热设备,通风后及时升温至设定温度。
    3.防冷凝水措施
    设备与工件防护:浸渗槽、固化炉、工件存放架表面加装保温套,防止空气中水分冷凝在设备或工件表面。
    胶液储存防护:胶液桶开封后及时密封,储存区温度与作业区温度一致,避免胶液桶外壁凝露渗入桶内。
    二、胶液适配:低温专用胶液选择与使用
    1.胶液选型要求
    核心指标:选用明确标注“低温适配”的浸渗胶,满足以下参数:
    粘度:25℃时粘度≤50mPa・s,0℃时粘度≤150mPa・s(确保低温下流动性良好,能渗入工件微孔)。
    固化温度:最低固化温度≤15℃(避免低温下无法固化或固化不完全)。
    耐低温性:固化后胶层在-20℃环境下无开裂、脱落,密封性能稳定。
    禁用场景:禁止使用普通室温固化浸渗胶(低温下易结块、流动性差,固化后胶层强度不足)。
    2.胶液储存与预处理
    储存条件:胶液需储存在5-10℃的保温仓库,避免露天存放或靠近低温区域;储存时竖直放置,远离热源、火源和腐蚀性气体。
    使用前预处理:
    胶液启用前,提前24小时转移至作业区,与环境温度同步(避免温度突变导致胶液分层、结晶)。
    若胶液出现轻微粘稠,用专用稀释剂(按胶液厂家推荐比例,一般不超过5%)稀释,搅拌均匀(搅拌时间≥10分钟),确保粘度达标。
    禁止将冷冻或结块的胶液直接加热融化使用,需自然升温至设定温度后再处理。
    3.胶液使用过程控制
    实时监测:每4小时检测一次胶液粘度,若粘度超过上限,及时补充稀释剂或更换新胶液。
    避免污染:胶液使用过程中,禁止混入水分、油污、金属碎屑等杂质;作业工具(搅拌棒、滤网)需干燥清洁,避免带水操作。
    剩余胶液处理:当日未用完的胶液,密封后放回保温仓库储存;下次使用前需重新检测粘度,合格后方可使用。
    三、工艺参数调整:适配低温环境
    1.工件预处理优化
    清洁干燥:
    工件脱脂、除锈后,需用热风干燥(温度60-80℃,时间30-60分钟),确保工件表面无水分、油污残留(低温下残留水分易结冰,堵塞微孔)。
    干燥后工件立即转移至浸渗车间,避免在常温环境下放置过久(防止表面凝露);若放置超过2小时,需重新干燥。
    预热处理:
    对精密工件或微孔较小的工件,浸渗前进行低温预热(温度30-40℃,时间15-20分钟),提高工件表面温度,避免胶液接触工件后温度骤降导致粘度升高。
    预热设备选用电热烘箱,温度均匀,禁止直接用火焰加热工件。
    2.浸渗工艺参数调整
    浸渗压力:较常温工艺提高10%-20%(如常温压力0.4-0.6MPa,低温下调整为0.45-0.7MPa),延长胶液渗入微孔的动力,补偿低温下胶液流动性下降的影响。
    浸渗时间:较常温工艺延长30%-50%(如常温浸渗时间20-30分钟,低温下调整为30-45分钟),确保胶液充分渗入工件微孔。
    保压时间:压力稳定后,保压时间延长至15-20分钟,避免因胶液流动性差导致微孔填充不充分。
    3.固化工艺调整
    固化温度:采用“低温延长”模式,固化温度设定为15-25℃(根据胶液要求调整),避免高温固化导致胶层与工件结合不良。
    固化时间:较常温工艺延长50%-100%(如常温固化时间2-4小时,低温下调整为3-8小时);若使用UV固化型浸渗胶,延长紫外线照射时间30%,确保胶层完全固化。
    固化环境:固化区温度需稳定,无气流干扰;工件摆放间距≥5cm,确保胶层均匀固化,无局部未固化区域。
    4.后处理工艺优化
    清洗残留胶液:浸渗后立即用专用清洗剂清洗工件表面残留胶液(低温下清洗剂挥发慢,清洗时间延长至5-10分钟),避免残留胶液在工件表面结块。
    干燥处理:清洗后用热风干燥(温度40-50℃,时间20-30分钟),确保工件表面无清洗剂残留;干燥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再进行后续检测。
    四、工件防护:避免二次损伤
    1.工件存放防护
    存放环境:工件预处理后、浸渗前、固化后均需存放在5-15℃的保温区域,避免暴露在低温环境中。
    存放方式:
    工件分类摆放,避免堆叠挤压;精密工件用软布包裹,防止碰撞损伤。
    未浸渗的干燥工件存放时间不超过4小时,避免表面氧化或吸潮。
    2.低温下工件检测注意事项
    检测环境:工件检测需在与浸渗车间温度一致的环境中进行(避免温度差异导致胶层收缩或工件表面凝露)。
    检测项目:
    外观检测:检查工件表面无胶层开裂、脱落、气泡,残留胶液清理干净。
    密封性能检测:采用气密性试验(压力0.3-0.5MPa,保压30分钟无泄漏),或水压试验(压力1.0-1.5倍工作压力,保压20分钟无渗漏)。
    胶层硬度检测:使用邵氏硬度计检测胶层硬度(符合胶液厂家标准,一般≥邵氏D60),确保固化完全。
    3.不合格工件处理
    低温下未固化或密封性能不达标的工件,需彻底清除表面胶层(用专用脱胶剂浸泡,避免损伤工件),重新进行预处理、浸渗、固化流程,禁止直接返工固化。
    五、设备维护:保障低温下稳定运行
    1.浸渗槽与管路维护
    防冻处理:浸渗槽、输液管路加装保温套,避免胶液在管路中凝固堵塞;每日作业结束后,将管路中胶液回流至储存桶,用专用清洗剂冲洗管路(低温下清洗剂需选用防冻型)。
    设备预热:每日开机前,对浸渗槽进行预热(温度升至10-15℃),再注入胶液,避免胶液接触低温设备后粘度骤升。
    2.压力设备与真空泵维护
    润滑保养:对压力泵、真空泵的运动部件(轴承、齿轮)涂抹低温型润滑脂(倾点≤-20℃),每3天检查一次润滑状态,避免低温下润滑脂干结导致设备卡滞。
    防冻防护:真空泵排气口加装冷凝水收集装置,每日排放冷凝水,避免结冰损坏泵体;压力设备的液压油更换为低温型(倾点≤-25℃),防止油液凝固影响压力稳定。
    3.固化设备维护
    温度校准:每日开机前校准固化炉温度(误差≤±1℃),确保固化温度精准;加热元件定期检查,避免局部加热失效。
    保温检查:固化炉保温层定期检查,若有破损及时修补,减少热量流失;炉门密封胶条若老化、硬化,立即更换(低温下密封胶条易脆化,需选用低温适配型)。
    六、安全与应急注意事项
    1.安全防护
    个人防护:操作人员穿戴防寒服、防化手套、护目镜,避免低温胶液或清洗剂接触皮肤导致冻伤。
    防火防爆:浸渗胶、稀释剂、清洗剂均为易燃品,车间内禁止明火,配备防爆型照明设备和通风设施;放置足量干粉灭火器(每50㎡至少2具),定期检查有效性。
    通风防毒:确保车间通风良好,降低浸渗胶挥发气体浓度(限值符合GBZ2.1-2019标准);操作人员佩戴防毒口罩,避免吸入有害气体。
    2.应急处理
    胶液凝固堵塞管路:立即停止设备运行,用低温适配型清洗剂循环冲洗管路,或用温水(温度≤40℃)加热管路外壁(禁止高温加热,避免胶液变质)。
    工件表面凝露:将工件重新放入烘箱干燥(温度40-50℃,时间20分钟),冷却至作业温度后再进行浸渗。
    设备故障:若压力设备、固化炉等出现故障,立即停机断电,转移未固化工件至备用固化区;故障排除后,重新校准设备参数方可继续作业。
    3.禁止性操作
    禁止在温度低于0℃的环境下进行浸渗作业,避免胶液凝固、工件结冰。
    禁止将不同类型、不同厂家的浸渗胶混合使用,避免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胶液失效。
    禁止用热水直接加热胶液桶,避免胶液局部过热变质。

Copyright© 2010-2011 宜兴市盛义浸渗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   网站地图   xml备案号:苏ICP备2021040691号-1   

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二维码

服务热线

0510-87849095

扫一扫,关注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