浸渗加工(通过浸渍密封剂修复铸件微孔、裂纹,达到防漏、防锈目的)后的产品,其长期存放的影响主要与密封剂性能稳定性、存放环境、产品材质及加工工艺相关,可能出现以下情况:
一、密封剂性能退化导致的问题
密封失效(核心风险)
浸渗密封剂(如无机硅酸盐、有机树脂类)长期处于极端环境(高温、高湿、化学腐蚀)中,可能出现:
老化硬化:有机树脂类密封剂(如环氧树脂、丙烯酸酯)在阳光直射或高温下易氧化,分子链断裂,失去弹性,导致微孔密封处出现微裂纹,重新出现渗漏(尤其用于液压件、气动元件时,可能因压力测试不合格报废)。
吸潮溶胀/流失:无机硅酸盐密封剂在高湿环境中可能吸潮,若密封剂固化不彻底,水分会渗透至微孔内部,导致密封剂溶胀脱落;部分溶剂型密封剂长期接触油脂、化学品,可能被溶解,失去密封作用。
与基材结合力下降
若浸渗后固化工艺未达标(如固化温度不足、时间过短),密封剂与铸件微孔壁的结合力较弱,长期存放时可能因振动、温度变化(热胀冷缩)导致密封剂与基材剥离,微孔重新暴露。
二、环境因素引发的二次损伤
产品本体锈蚀
浸渗仅能密封微孔,但无法替代表面防锈处理。若产品为铸铁、碳钢等易锈材质,且存放环境潮湿、多盐雾(如海边、化工区),未做额外防锈处理的表面会锈蚀,甚至锈蚀会从表面蔓延至微孔周边,破坏密封剂与基材的结合,间接导致密封失效。
若浸渗前未彻底清理铸件表面的油污、氧化皮,残留杂质会成为腐蚀源,加速产品锈蚀。
物理性损伤
长期堆叠存放可能导致产品变形(尤其薄壁铸件),变形会使微孔处的密封剂受力撕裂,或因应力集中产生新的裂纹,失去密封效果。
粉尘、杂质附着在产品表面,若进入螺纹孔、密封面等精密部位,可能在后续装配时刮伤密封层,影响使用。
三、不同类型产品的特异性影响
承压类产品(如阀门、泵体)
长期存放后,密封剂老化可能导致耐压性能下降,原本能承受10MPa压力的产品,可能在低于设计压力时出现渗漏,需重新检测耐压值才能投入使用。
精密机械零件(如发动机缸体、液压阀块)
若存放环境有振动或温差剧烈,密封剂与基材的热膨胀系数差异可能导致微缝隙,影响产品的尺寸精度或装配密封性(如与密封圈配合时出现间隙)。
食品、医疗级产品
有机密封剂若长期存放后出现析出物(如低分子挥发物),可能污染接触的食品、药品,不符合卫生标准;部分密封剂在高温下可能释放有害物质,失去食品级认证资格。
四、可规避的良性影响
外观轻微变化:部分密封剂(如浅色无机密封剂)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可能轻微变色(如发黄),但只要未出现开裂、脱落,一般不影响密封性能。
短期存放(6个月内):若存放于干燥、常温(10-30℃)、无腐蚀的环境,且产品已做表面防锈(如镀锌、涂漆),密封剂性能通常稳定,对使用无明显影响。